“端午”在古代原不帶有什么特殊的含義,洪邁《容齋隨筆?八月端午》:“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,以其日為千秋節。張說《上大衍歷序》云:‘謹以開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獻之?!短祁惐怼酚兴苇Z《請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表》云:‘月惟仲秋,日在端午?!粍t凡月之五日,皆可稱端午也?!?/span>
相傳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,于是這一天就成了紀念他的日子,“端午”在代代的流傳中也漸漸演變成了今時對農歷五月初五日的特指。
吳均《續齊諧記》記載:“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,楚人哀之,至此日,以竹筒子貯米,投水以祭之……今世五月五日作粽,并帶棟葉五色絲,皆汨羅遺風也?!?/span>
屈原的投江,不僅為后世留下了賽龍舟、吃粽子等民間習俗,他個人的氣節、風貌也深深烙印進了端午內含的精神氣韻中。
屈原之所以在漫長的歷史中被后世懷念,不僅在于他的愛國情懷、他的驚才絕艷,更在于他的錚錚風骨,在其清、在其廉、在其潔。
《楚辭·卜居》中屈原曾有過這樣痛心的詰問:“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?將突梯滑稽,如脂如韋,以潔楹乎?……世溷濁而不清,蟬翼為重,千鈞為輕;黃鐘毀棄,瓦釜雷鳴;讒人高張,賢士無名。吁嗟默默兮,誰知吾之廉貞!”
《楚辭·招魂》亦有言:“朕幼清以廉潔兮,身服義而未沫?!蓖跻葑⒃唬骸安皇茉涣?,不污曰潔?!彼抉R遷在《屈原列傳》也這樣寫道:“屈原正道直行,竭忠盡智,以事其君……其文約,其辭微,其志潔,其行廉,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,舉類邇而見義遠。其志潔,故其稱物芳。其行廉,故死而不容?!?/span>
清廉、高潔、正直,是屈原本人“舉世皆濁而我獨清”的堅守,正是因這樣不與世同流合污的堅持,讓這種堅守也成為屈原的標簽,更成為后世最為推崇的屈原的特質。
五月初五端午日,當在心中憶屈原。今時的端午雖已是供人紀念、休憩的節日,但若是只將這種紀念停留在龍舟、粽子、香囊之類物質形式的層面,未免就流于淺薄而失去了節日精神更為寶貴的價值。
先人屈原已經做出了清廉、高潔、正直的表率,作為后人的我們更當如是。
《禮記》中記載了“五月五日,蓄蘭為沐”的習俗,意指以蘭草湯沐浴的方式來祛毒除惡。蘭草意味著高潔清遠,《九歌·云中君》中也有類似的記載:“浴蘭湯兮沐芳,華采衣兮若英?!?/span>
祛毒是一種祈愿,更是一種需要推進、也必然會帶有痛苦的艱難過程。
正如沐浴蘭湯一樣,在端午這天歡度節日、緬懷屈原的同時,我們也正好下定決心,拿出祛毒的無畏勇氣,將可能在塵世中變得污濁的自我用清廉、高潔、正直為標準和追求重審和重構。
“坐將赤熱憂天下,安得清風借我曹”,從個人小我推及到集體大我,風清方能氣正,清廉、高潔、正直的品質正是這樣對個人品格和集體風氣都有蕩滌作用的清風,能驅散酷熱暑氣,令人身心為之一新。
供稿:四川發展融資擔保股份有限公司 程楚峣